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切身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7月22日,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踏寻蜀地桑梓,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开展实地调研。
实践队出征合影
探索乡村魅力,领略多彩文化
战旗村村党委副书记彭祖彬带领实践队员对“乡村十八坊”进行了参观。“乡村十八坊”由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展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十八座传统建筑组成,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到,“乡村十八坊”以店家出产品,村集体出固定资产的方式联合经营,所得收入中一部分用作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按股给村民们分红。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村里传统工匠的从业去处,还促进了全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实践队员初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领略了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
彭书记在乡村十八坊入口处为实践队员介绍
位于十八坊里的郫县豆瓣博物馆被划分为“前店”与“后坊”,“前店”用于销售豆瓣商品,“后坊”展示豆瓣制作工艺和文化。参观过程中,一位正在翻晒豆瓣酱的匠人吸引了队员的注意,他介绍到,“翻、晒、露”是豆瓣酱制造的精髓,实践队员也更加深刻感受到手工艺匠人的不易。
实践队参观豆瓣酱制作过程
追随领袖足迹,感悟“非遗”符号
实践队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前往唐昌布鞋厂进行参观学习。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为实践队员细心讲解布鞋的制作步骤,并带领队员体验布鞋制作过程。
唐昌布鞋起源于川西毛边布鞋,其制作工艺传统,工序繁琐,环环相扣。秉承着天然取材的理念,制作布鞋的材料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这是布鞋透气、吸汗、环保、健康的保障。精神矍铄、鹤发朱颜,65岁的赖孃孃自豪地介绍到:“相较于运用现代工艺制造的皮鞋,手工缝制、用料环保的布鞋更加方便清洗,舒适健康”。
赖孃孃为实践队讲解唐昌布鞋的制作步骤
在采访过程中,赖孃孃也透露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她谈到,布鞋制作每一道工序的匠人培养都至少需要3-4个月才能达到合格标准。此外,工序繁琐、环境设施简陋等问题也使得唐昌布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道远。
赖孃孃进一步向实践队展示成品布鞋
“非遗”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文脉赓续的载体,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在政府大力进行乡村建设的号召下,以唐昌布鞋为代表的“非遗”已经成为成都民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实践队员纷纷表示,“非遗”见证历史、弥足珍贵,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与喜爱。
实践队与赖孃孃合影
(供稿:李雨涵;供图:刘孝宇;审核:张艳萍、庞媛;网络编辑:王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