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就业前景、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学以致用、学以报国”的爱国主义理念,7月21日,在公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姚以亮、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辅导员张力雄两位老师的指导带领下,长安大学赴辽宁“东北振兴谋发展、交通强国创新篇”实践队正式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出发前合影
行前筹备,精益求精
7月20日晚,实践队召开行前动员部署会。队长曲冠楠向队员们介绍了实践期间的日程安排,强调了队员们要以高度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积极参与到实践各个环节当中。队员李思哲介绍了社会实践期间的宣传工作计划,强调了新闻稿撰写、媒体投稿、宣传素材拍摄等任务的安排。会议最后,张力雄老师重点强调了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队员们就各自的疑问展开交流。

实践队开展行前动员会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了解现代必须先理解历史。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旅途,实践队成员于7月23日抵达沈阳后,第一站前往“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向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命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通过“皇姑屯事件”、“平顶山惨案”、“轰炸北大营”、“日本731部队试验”等史实照片,深入了解了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土、残害中国人民的这段屈辱历史。事变的发生,迅速唤醒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意识,在国内各界爱国志士与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看完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队员们心情沉重,大家有共同的感受:今日的和平是广大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当代青年应时刻铭记的准则。

队员们阅读国内各界支援抗战的历史资料

队员们了解抗战英雄事迹

实践队参观合影
国之长子,重工摇篮
作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省特别是沈阳市的工业史是国家工业发展的缩影。7月23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队员们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曾大力支援若干“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是中国重工业发展的摇篮。博物馆在原沈阳铸造厂的旧址上改建而成,展厅内分别陈列了机床、汽车、铸铁等机械设备。在铸造馆内,两位公益志愿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了铸件制造与钢铁冶炼的过程,并分享了辽宁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在二十天内制造十万把镐子的故事。队员们感慨道:在时间短、质量高的条件下,完成大量镐子的生产任务,体现了沈阳铸造厂制造能力强、品质高、贡献大的特点。

队员们就机床设备展开讨论

实践队成员在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在工业博物馆铁西展厅内,志愿讲解员介绍了沈阳市铁西区曲折的发展历程。实践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铁西区工业发展在战争年代历经波折,并曾一度没落。沈阳解放后,铁西区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复工复产,为解放全中国提供坚实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铁西区工业迎来飞速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变化,铁西区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于20世纪初实施“东搬西建”战略,开启了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实践队与志愿讲解员合影

实践队宣读入党誓词
铁西百年,几经沧桑;百年铁西,撼动心灵。参观结束,在实践队党员同志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党旗前进行宣誓,立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铁西工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担当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供稿:李思哲;供图:李思哲;审核:张艳萍、张力雄;网络编辑:王安然)